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2012 蒙古國行紀--蒙古的交通

這篇要來講一下在蒙古國趴趴造的交通工具。

除了烏蘭巴托周圍幾公里是柏油路,蒙古國的道路多半是泥土的。即便是柏油路,也不能維護得太好,越接近烏蘭巴托,柏油路被壓得更壞。

泥土地時常不平,車子在經過特別不平的地方往往會慢下來以減少顛頗,不這麼做的話人是會飛起來的。我們更衰的是,八月初抵達蒙古國,據說遇上了他們難得多雨的夏天,雨下得很大,使得路上泥濘不堪。這樣的交通狀況更是雪上加霜。我想我們到中戈壁省會曼德戈壁走了9個小時的路,和Ger to Ger 介紹發給我們說的4~5個鐘頭差了很多,或許就是路況不好的關係。

我曾看過背包客的遊記說長程巴士並不舒服,但我們2012年這次坐的經驗是還好,我覺得跟新竹跑臺北的新竹客運沒有差很多~
如果你像我們一樣參加Ger to Ger 那勢必要坐到烏蘭巴托發車的長途車。首先,Ger to Ger 的行前說明會絕對要去,他們發的手冊真的好用,除了把長途車站的照片附上去給我們外,後面附了許多蒙古語會話,還分門別類,蒙古人多半英文說得不好,更不會說中文,我們後來沿途仰賴Ger to Ger 這本小冊子溝通方便許多。

坐長途客運,要自己想辦法到客運站,這件事我們是請Guesthouse的人幫忙叫車,到了車站後,得自己找到正確的車子上去~
請把上圖放大。這是蒙古的長途車車票,右上紅色圈起的部分,是要搭乘的車牌號碼,藍色圈起來的是出發時間,綠色的是座位號碼。

事實上,車牌號碼一點用處都沒有,因為發車的車子並不會照著這個牌照號碼來發車,我們在烏蘭巴托往中戈壁時,在長途車站一直找不到對的車牌,我們後頭還跟了也要去曼德戈壁的兩個德國人----他們或許以為我們同樣是黃皮膚的跟當地人比較好溝通,但事情根本不是如此----蒙古人很熱心,知道我們是外國人,還幫我們找了一陣子,最後一個熱心的蒙古阿桑領著我們去了一台車子,說就是這台車,但與車票上的牌照號碼根本不同,就在半信半疑、四處觀望的狀態下,同行的Yvonne去借了旁邊搭車人們的車票來看,找到了跟我們持有一模一樣車票的人,才確定哪台是對的車子。事實上,回程往烏蘭巴托的車子也是如此,車票上的牌照號碼是不可信的,不過綠色圈起來的座位號碼,大家倒是會照著坐,與臺灣新竹客運大家隨便坐的習慣不同。路途中有一度車票會收走,因此車票要保管好,不過之後他們會再發回來,應該理論上是在外頭上自然廁所後要憑票上車,不過司機多半不會看。

路況不佳、語言不通,自己在蒙古國搭車要有心理準備,最好是善用肢體語言多問,我們遇到的蒙古人都很願意幫忙。

在烏蘭巴托市區趴趴造的話,蒙古國是沒有什麼計程車的,他們的計程車,是隨便手伸出去招車來的。大家似乎有種默契,就是搭便車的話是看里程數,因此一旦上了一台車子,要自己看里程數的,我的方式是自己把一開始的里程數記下來,最後再看他說的里程數是不是跟我看的一樣,最好是一開始就跟他覆誦一遍開始的里程數,或是直接請他歸零。我們最後一天在烏蘭巴托「請」一個人在我們去甘丹寺,最後他收的價碼是3250圖 /km,我沒有跟他殺價,在這裡也提供給大家參考。

烏蘭巴托趴趴造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坐公車,怎麼知道要坐哪一台呢?我一向秉持著「路就長在嘴上」的原則,通常是我指著大雅出版「蒙古國」上的景點,因為這本書上的景點名稱都有附蒙文,然後當地人就會比手劃腳地告訴我們在哪搭車。搭公車一次要付400圖,非常便宜,上車後會有車掌小姐來跟你收錢,並且給你一張小小的票,這是跟臺灣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在翟山的時候遇到的難題,是不知道什麼時候下車。後來有一度幾乎整車的人都在指方向告訴我們在哪下車,蒙古人的熱心,嗯。

如果是跟當地的旅行社安排的行程,比較可能是吉普車趴趴造,這樣就沒有自己搭長途客運的焦慮問題。不過,因為路況不好,吉普車也是很晃的,如果平常就很會暈車的人,要備妥暈車藥。
蒙古國的車子很有趣,有的是右駕,有的是左駕,但道路設計是右駕,他們都很ok~ 據說右駕左駕的問題是要看哪一國生產的車子為主。蒙古國主要是日系或俄系的車子,無論如何都很顛頗~
中戈壁 Sanjo 的車子是左駕
這是我們秘史行程的吉普車,高級多了,是右駕。

總括來說,蒙古國的交通概況其實並不好,鄉間的道路都不是柏油路,使通車的時間耗上許多,首都烏蘭巴托幾乎24小時都在塞車,通常在烏蘭巴托市區趴趴造,都要做好會塞車的心理準備。2012年8月我來到這個國家,感覺上這裡還需要很多建設,而這些建設將會以烏蘭巴托為中心漸漸擴散出去,三五年內,與建設、土木相關的錢在蒙古國應該挺好賺的。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2012 蒙古國行紀-- 吃在蒙古

很多人出外旅行的重點是要吃到好吃的東西,我也不例外。老實說,一開始決定要來蒙古國的時候,原本是做好了心理準備要適應當地的食物,在我的想像裡,蒙古國的食物多半是奶製品,或是一大堆羊臊味的東西,因此我確實在出發前的打包清單裡,列了「到烏蘭巴托買韓國泡麵」這一條,也準備帶一堆腸胃藥,只不過我太蠢了,那袋腸胃藥最後仍舊被我漏在家裡。

但是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完全錯了,蒙古國的東西超好吃的。

如果你是在烏蘭巴托,那街上的選擇真的是非常地多,不只是蒙古傳統菜,烏蘭巴托有非常多異國餐廳,我有吃到的,有俄羅斯餐廳、義大利餐廳,在街上看到的,還有土耳其菜、印度菜、德國菜、韓國菜(特別多)、烘焙坊的麵包也非常香,甚至有專門賣法式麵包的烘焙點心坊。且大家都知道,蒙古國的物價比臺灣便宜,有時我們大吃了一頓,卻發現要付出去的錢比想像中少了許多。

第一天晚上,我們四個臺灣女生和一個中國大陸女生相見歡,大家特地找了間俄羅斯餐廳來聚會,我必須和大家推薦這間,這間真是太好吃了!Korshma俄羅斯餐廳,是太雅出版的那本「蒙古國」裡頭介紹的。在 Choimbol Street上,往甘丹寺的方向


如果妳到蒙古國,想嚐嚐俄羅斯菜,我推薦這家,並且請點所有的烏克蘭菜!這間菜單是英文的,老實說我們就算看了也不曉得那是什麼東西,當時只是看到有個字眼是「烏克蘭」,想說還知道這個國家在地圖上哪,就給它點下去,結果.....我沒想到烏克蘭菜原來是這麼好吃的東西,如果真是如此,那我超想去烏克蘭!

下圖是烏克蘭的茶,左邊是一杯白熱水,右邊是一盞類似棗蜜的東西,我不是很清楚那是什麼,喝的方式,就是將適量的棗蜜放進熱水,非常好喝!我想如果引進臺灣,價位不高的話應該很受歡迎~
下圖是個雞湯麵, 根據菜單上說這是一道烏克蘭家常菜,雞湯超好喝~麵是麵疙瘩來著,還加了一些蔥,非常簡單,但是超香~
下面這道很特別,左邊是我們常見的黑麥麵包,右邊這一條條白色的吃起來是油脂,感覺上是動物的脂肪,回臺灣後看別人的網誌,知道這是豬油。這種東西我在台灣看了是要吐的,不過這是要夾在麵包上,脂肪有煙燻過,是涼的,老實說非常滑嫩,甚至有一點豆腐的感覺,不怕中風的話真是很好吃~
 炸馬鈴薯片,下方那團白白的是酸奶,請不要一次沾太多酸奶,否則真會太酸。
這是塊豬排,可以看出來上頭是焗烤的皮下去作的,熱量很高,不過出來玩就先放棄減肥大計啦~
下面這個好像也是比較傳統的菜餚,我忘記是不是烏克蘭的,或許不是。主菜的部分是肉捲,麵皮是攪了蛋的,左下方的黃色沾醬其實是比較濃的玉米濃湯高湯,特別的是,這道主菜居然是配飯吃。
這頓我們五個女生是叫了好幾道主菜之後,大家當成Fridays 來share吃的,並且一人一份烏克蘭茶,非常棒的一頓!我記得最後結帳,換算下來一個人才兩百多塊台幣。後來我非常慶幸在進戈壁前先來吃了一頓,這讓我在戈壁面對羊肉水的時候不會有種苦情的感覺 XD

另一頓在烏蘭巴托吃的異國餐廳,是回臺灣前一天在大街上隨便進去的一間義式餐廳,非常抱歉我沒有記下名字,在國營百貨的那條路上。裡頭賣的是pizza和義大利麵,其實也是很好吃的。

由於兩間都是我們隨便找便進去的,且都很好吃,這讓我覺得烏蘭巴托的異國餐廳應該不大有地雷,不過,也或許是我們的脾胃很好伺候 :p

至於蒙古的傳統食物,確實是以羊肉和奶製品為主。由於在烏蘭巴托有許多選擇,所以烹調的方式或許比較精緻一點。不過,到了像中戈壁那樣的鄉下地方,確實大部分都是沙蔥拌水煮羊肉。

其實沙蔥是個很好吃的東西,不過,那或許是因為我本來就是蔥和蒜的愛好者。如果你不吃蔥蒜,那來到中戈壁確實會有點痛苦。

這就是沙蔥,在戈壁草原上常看到一地都是,大頭說,在她甘肅老家,沙蔥只要是在有水的地方就會隨便長出來了,它們會開著紫色和白色的花,十分美麗

沙蔥,在中戈壁會看到的料理方式,常常是被作成鹽漬的的樣子,比較鹹並帶有蔥的香味,是拿來拌東西用的。如下面這張圖,左邊的罐子裡就是鹽漬的沙蔥。
在戈壁的蒙古包裡,我們吃到的東西多半是鹹的,或許是因為牧民要補充電解質的緣故,烹調出來的東西往往偏鹹,不過,第一次吃的時候都還覺得挺好吃的。

這是羊肉乾,女主人拿出羊肉乾在鍋子裡頭搗鬆,可以加水、加麵條,變成肉乾的湯麵~
還有駱駝奶~下面這張照片沒辦法看到,不過外表看起來就像一般的牛奶一樣,但駱駝奶喝起來比較淡,或許是他們參了水的緣故,且因為是剛擠的所以很新鮮,腥味對我來說幾乎沒有。駱駝奶是我們在中戈壁期間覺得唯一可以解渴的東西,那天我喝了三碗駱駝奶,因此後來的拉肚子當時以為是駱駝奶喝太多的緣故。
靦靦的13歲大哥,是牧民家的大兒子,他看起來有點害羞,不想跟我們主動互動,卻默默在旁邊幫弟弟蓋了一間房子,騎著打檔車出門去~

中戈壁的飲水,是我這次蒙古國旅行唯一的夢魘。不知怎地,進了中戈壁省後,所有的飲水喝起來,都有淡淡的鹹味。且在沙漠牧民家的那個晚上最為嚴重,根本就是鹽水!我那天想找出原因,便觀察了一下女主人煮水的過程。女主人非常NICE,她可能知道我們城市來到這裡都很需要喝水,時常問我們要不要裝水,然後就要燒水給我們,不過,女主人使用鍋子煮羊肉給我們吃之後,由於缺水的緣故,她只使用了少許的水刷洗了鍋子,並且用力地用抹布擦乾後,就拿同個鍋子幫我們燒水,這樣一來,水不但鹹,還有羊肉味,還有一點白色懸浮物在裡頭。

其實我一開始真的並不討厭傳統菜餚裡頭的羊肉,不過,當妳歷經了乾渴難耐,並且喝的水裡頭都是羊肉味的一天,並且搞到拉肚子脫水的時候,或許近兩年你都不想再碰羊肉了。Linda就是如此,她腸胃炎後聞到羊肉就想吐。

我在牧民家拉肚子的時候,還沒想到這是脫水的症狀,回來後說了這段經歷給家人聽,我爸才提醒我這應該是脫水的狀況:因為我們人已經很渴了,還在喝鹽水,那就脫水了。

後來我問了秘史的領隊Munya,想說她是地質學家,或許知道怎麼回事。我問她為什麼中戈壁的水喝起來都是鹹的?她想了一下,回答我說應該是牧民自己放了鹽,因為他們必須補充電解質,所以牧民其實一直處於乾渴的狀態。隨即她又說,南戈壁的水沒有這種情況。XD (Munya對於我們花時間在中戈壁有點不滿,她覺得中戈壁沒什麼東西,都去了戈壁就該去南戈壁才對~南戈壁省才是戈壁區的精華地段)

在此奉勸想去蒙古國的人,如果你的行程排了戈壁區,請千萬在可以買到礦泉水的地方多買一點水,因為牧民家的水不是我們城市人可以適應的。我還記得那天下午從Uush沙丘回來,我爬向水壺,但我已經知道喝那個水只能解渴一分鐘,之後只會繼續地渴下去~此時突然在背包裡發現一顆橘子,是Yvonne 在烏蘭巴托時分給大家的小橘子,我狼吞虎嚥地吞了它,頓時覺得被救了一命,橘子皮還放在口袋,晚上在帳篷裡時拿出來聞香  XD 我在台灣是很不喜歡吃水果的,但自此對橘子感覺大好~

關於蒙古的傳統食物,沿途在公路小餐館吃到的東西是這樣的,我想也是簡單的傳統食物:

還是一樣是羊肉、羊肉,下圖右上角的是酥皮餅,是沾羊肉湯來吃的,另外還有駱駝奶~第一天吃到都覺得很可口,不過,還是一樣在中戈壁經歷羊肉水和脫水後,就不想再碰了 :p

此外還有馬奶酒。秘史行程的第一天,司機Ganaa邀請我們去他家吃東西,因為路程剛好會經過他家,且他想看看他的老母親,因此我們在Ganaa家也吃到了不錯的傳統菜餚,除了水餃、羊肉湯外,另一個有趣的就是馬奶酒。
 這是我喝了一大口馬奶酒的樣子,看得出來這是什麼味道嗎?: p

馬奶酒的外觀,看似很無害的牛奶,但你要是像我一樣喝一大口,你的味蕾就要死一大片了 。馬奶酒有一種發酵的酸味,非常濃重,要是喝一大口,保證舌頭發麻。Munya告訴我們,馬奶酒的酒不是滲了外加的酒精,而是在製作過程中,不斷擣著馬奶而發酵產生的。她說,蒙古人就是喝馬奶酒,身體才會強壯。 不知是心理作用還怎樣,我喝了半碗,那天確實覺得精神挺好的 :p

還有一種好吃的東西是水餃~這個大雅出版的《蒙古國》已有介紹,我就不提了。

最後,想提一下早餐的部分。其實我們在Gana Guesthouse吃到的早餐,和一般西式的早餐沒什麼不同:
這頓早餐要3000圖,換算成台幣(除以45)其實算貴的早餐。像這樣的早餐菜色,跟秘史行程中的巴顏郭勒營地、賓德爾的成吉思汗營地,都是差不多這樣的東西。不過,中戈壁的麵包師傅家,他教我們抹了奶油之後,再奶油上淋一層砂糖,部分砂糖會被奶油黏在一起,變成一層薄薄的糖層,其餘的砂糖就撥回砂糖罐子裡。這種吃法挺好吃的,也是我之前不知道的吃法。

另外就是在牧民家遇到一個很會煮好吃東西的女主人,這是她提供的菜色~
蔥油餅,是沙蔥作的,鹹的,好吃!
法式土司加小黃瓜,沙漠中的綠洲啊啊~終於看到富含維他命C的東西了~~

關於蒙古吃吃吃,還有街上賣的小點心。有個常見的松子,買起來非常便宜。
剛好還有剩一點,現在拿出來拍 XD

吃松子的方法,跟啃瓜子一樣,要把殼先咬縫再剝開,吃裡頭的松子。我一開始不知道,很野蠻地吞了好幾個松子殼,一整個當爆米花在吃,不知道旁邊的蒙古人會不會覺得哪來的女生這麼恐怖 XD

我對秘史行程的營地提供菜色沒什麼特別的印象,巴顏郭勒的飯菜大概是西式簡餐,主菜是羊肉~在賓德爾的營區吃的還是韓國菜,還是中戈壁牧民家的菜色印象比較深刻。

以上,我能想到的關於吃在蒙古,嗯。在此節錄三大重點給大家:

1. 蒙古國的東西很好吃,在烏蘭巴托不用擔心吃的習不習慣,去鄉下才有點顧慮。
2. 參加Ger to Ger 去戈壁區,請自備礦泉水。看到可以買礦泉水的請先買起來。
3. 出門在外,還是帶些腸胃藥。 XD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2012 蒙古國行紀(8)--訪Jack Weatherford

我們的秘史領隊Munya是經驗很老道的領隊,也是個地質學家,除了領隊外,她也兼職為人鑑定寶石。雖然在秘史行程裡她並不是專門的導遊,很多時候Louiz知道的歷史比她還多,不過她處理事情非常地有辦法,說話也非常好笑~我們使用英文溝通,她說起話來慢慢的,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聽懂她在說些什麼。

我們剛見面的時候,她看我們大家手上都有一本Jack Weatherford(以下稱魏澤福)的《成吉思汗》,她告訴我們,她認識這個作者,且魏澤福現在正在烏蘭巴托。魏澤福為了這本研究,連續七年來蒙古國過暑假作田野,此後他在烏蘭巴托買了間房子,每年都來蒙古過夏天。她告訴我們,這本書 《成吉思汗》的致謝詞,上面有Munya的名字,叫我們找出來。結果我們在時報出版的這個版本東翻西翻,怎麼翻都沒有致謝詞,可能是翻譯的時候編輯把致謝詞整個拿掉了。Munya為此還很不高興,說她要去跟 魏澤福 告狀。 XD

Munya是個充滿感情的人,她自述近一兩年開始信奉薩滿教,對天地、能量一類的話題很有興趣。Munya也是個愛國者,她非常驕傲地告訴我們,她的兩個兒女都和她一樣是愛國者,無論是誰,只要是表現出愛蒙古國、喜歡蒙古國的樣子,她都會很高興。因此當Louiz告訴她,曾在臺灣學過古蒙文,會一點蒙文拼音,Munya就非常喜歡Louiz,因為她本人不會古蒙文,雖然她很想學,但她自稱學不起來,真的很難。

Louiz在旅途中談到她對蒙古的感情,她告訴Munya,曾經聽蒙古的傳統音樂聽到淚流滿面。當天晚上我們在巴顏郭勒營地,Munya告訴我們,她決定帶我們去見魏澤福 。Munya說,她一直很不想「用Jack來做生意」,因為Jack是她的朋友,她帶隊這麼多年來,只有一票美國人非常堅持要她帶去見 魏澤福 ,我們是她第一次想主動帶去的人。因為:

1. Louiz 的碩論是關於元代后妃,Munya經過她家薩滿的告知,她的先祖是住在濶濶海子的皇后。
2. 這幾年從臺灣去的觀光客變多了,她覺得這是"mean something"
3. 我們這票人有臺灣人不算,還有中國大陸來的,臺灣人和大陸人聚在一起且相處很和睦,她覺得非常特別。
4. 我想主要是Luoiz有夠愛蒙古感動了她。 XD
5. 她和魏澤福 也很久沒見了, 魏澤福在上次美國人來訪時告訴她,希望Munya多帶些訪客去找他,他很想念Munya這個老朋友。

大頭本來是8/15晚上的飛機回北京,但因為Munya說8/15晚上回烏蘭巴托要帶我們見魏澤福 ,她一咬牙也把機票給延了,多花了人民幣幾千塊,Munya知道了這件事,感動地抱著大頭:"Yes! Money is not important!"

就這樣,今天的行程,賓德爾的迭里溫孤山後,我們準備要開長長的路程回烏蘭巴托。在營地外的草地,等大家上廁所的同時,翻開了Louiz帶來魏澤福的另一本書《成吉思汗的女兒們》,事實上,在此之前我並沒有看過魏澤福的任何一本書,不過,我才看了前三頁,就牢牢被吸引住了。

真是一本十分好看的書,由蕭啟慶老師寫推薦序。魏澤福書裡描述著成吉思汗的幾個女兒和媳婦們,在成吉思汗在世時協助管理各地的國度,至邊境部族和親牢固外交,使東征西討的成吉思汗無後顧之憂。魏澤福非常會說故事,他筆下的蒙古草原充滿感情,如果我在出發前就讀過他的書,我想我會不只在孩子的敖包落淚。無怪乎Louiz聽著傳統音樂會落淚。

車子一路顛頗回烏蘭巴托,我居然也車上把這本書讀完了,當Louiz和大頭討論見到魏澤福要問他什麼問題,並且問我要問什麼?我的回答是:「我只要一睹他的丰采,就心滿意足了。」

為了這次會面,司機Ganaa也去烏蘭巴托的書店買了一本他的書。Munya在書店裡找到了英文版的《成吉思汗》,裡頭致謝詞果然有Munya的名字,Munya十分滿意,說臺灣的編輯差點讓她變成 lier。XDD

我沒有他的書,也不想在書店買英文版,只是看到了一冊很有意思的明信片,心想讓魏澤福在上面簽名,Munya看了說我買到了好東西,那是名畫「蒙古人的一天」,在蒙古國是一幅很著名的圖畫,原圖很大張,只是我手裡的明信片是將原圖切成小片裝訂,我要請魏澤福挑一張他喜歡的來簽名。我們也買了束花去給魏澤福的妻子。終於,我們到了他家門口。

魏澤福非常健談,說話語氣很溫和,他問我們去了哪些地方,也問Louiz的碩論研究。我對這位學者的印象非常深刻也非常好,他是個很溫情的人,他的家中收藏許多蒙古文化相關的東西:這幅畫是博格汗八世,你們去過了他的冬宮嗎?這幅畫是蒙古第一輛車、這扇窗子可以看烏蘭巴托的夜景。他一一指給我們看。

儘管他的妻子病得很重,幾乎無法識人,他還是帶我們去見躺在病榻上的妻子,似乎是讓她保有正常社交生活似的,一一介紹我們給他妻子認識,問他妻子要不要來客廳加入我們的話題,非常溫柔地給她我們送的白色玫瑰: "See? How lovely!"


我們詢問了魏澤福對成吉思汗出生地的看法。魏澤福非常謙虛地說,他只是個人的臆測,他認為應該是賓德爾的那個比較像,但達達勒的那個地點,他推測應該和成吉思汗的先祖「 孛端察兒 」有關。(註1)  當然各地都想要成為成吉思汗出生地,這件事並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是,大家都知道成吉思汗在額嫩河邊出生的,那些湧泉湖泊,必定是成吉思汗飲過的水,他覺得無論如何我們去到那附近,對追尋成吉思汗的步伐,都很有意義。

我們也問他,怎麼會想到要作蒙古史研究?他說,他就是喜歡,喜歡一個什麼事情很難說出確切的理由。不過他當初在蒙古田野的時候,他就打定主意作的是「蒙古的研究」,關於成吉思汗的疆域,中國的、中亞的和歐洲的,他說就留給別的學者,他只專心作蒙古這塊。當我問他接下來的寫作計畫是什麼,他告訴我們,他最近沒別的寫作計畫了,他要專心陪他臥病的妻子。

也聊了一些別的事情,包括Munya跟他歡說要他去研究薩滿,魏澤福有點含蓄地說,說成吉思汗殺過薩滿,成吉思汗禁止人喝酒,但薩滿卻在儀式裡喝個不停,這點他對薩滿感到有些警覺。

當Louiz問他,平常他作研究時,喜歡聽什麼音樂給他靈感?魏澤福居然拿出了好幾片CD,他介紹其中一片,說是蒙古當地交響樂團為了成吉思汗作的,裡面針對成吉思汗的故事人物作了很多首短歌,他還放了他最喜歡的一段,是描寫訶額倫的,非常輕柔的音樂。他說,我們在讀文獻的時候感覺上訶額倫是堅強的母親,但這音樂帶給人的印象卻不是母親,而是個溫柔如水的少女。他居然一人送我們一片,開心地指著CD上面的一個圖騰,說這個圖騰是他提供的。還多送了Luoiz幾片其他的,說叫我們回去自己分享。

最後,我們要離去前,進去房裡和他妻子say good-bye 的時候,他拿出梳妝台上的一張舊照片,問我:「我給妳看過這個嗎?」那是一張黑白照,一個70年代入時打扮的漂亮女生,仰著頭向上看,「這是我漂亮的妻子。」他說。我們都驚嘆,so pretty!!  好像電影明星啊!魏澤福彎身去親了一下臥病在床的、早就不識事的那位老婆婆:「You're always my pretty girl~」

Jack Weatherford,來蒙古國觀光的人們,人手一本他的書的人類學者,當年他為了成吉思汗研究,弄得傾家蕩產,在外蒙古還是共產時代、外國人很難進入的年代,他就進出蒙古六七次,書成後他找不到人願意出版,最後好不容易出版了,一夕成名,現在他每天守護他的妻子,每年帶著病重的妻子,到烏蘭巴托這個地方待上幾個月,見見老朋友。他握著Louiz的手,情深意重地說,妳們這一代是新的一代,現在進出蒙古、到蒙古各地研究,已經不用繁複的申請了,妳們必定可以做出更好的研究。

就是這樣溫情的、謙虛的人,才能寫出那樣感動人心的好書,才能寫出即便路程顛頗到屁股都快開花、手捧著書晃得我眼睛快脫窗,我還是死盯著的動人故事。現在世界各地的人上網google成吉思汗的資料,就是魏澤福的書,而他,正陪著他心愛的老婆,一如鐵木真心繫孛兒帖一般。婚姻常有的「永無二心,永遠照顧彼此」的誓言,身為一個學者即使放下研究,也必須遵守。這個年代的人多少能做到呢?

我們離開了魏澤福的家,心想蒙古這塊土地的男人真的讓我印象深刻:中戈壁的大漠大漢Sanjo,另一個是蒙古國的異國人魏澤福。



(註1):孛端察兒的故事,在《蒙古秘史》的第22~39節。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是在往中戈壁的長途車上,馬上分享給旁邊的伙伴,因為我覺得這是秘史裡頭很好看的故事。

孛端察兒是鐵木真所屬孛兒只斤氏的先祖,他有五個兄弟。秘史上說孛端察兒為人很安靜,因此他的四個哥哥都以為他是傻子。當他們的母親去世之後,四個哥哥開始分他們的「牲畜食物」,「因為孛端察兒愚弱,不當作親人,沒有給他一份。」

孛端察兒既不被哥哥們當作親族,就說:「還在這裡作什麼?」就騎上一匹背上有鞍瘡,禿尾巴黑脊梁的青白馬:「死就死,活就活吧!」就順著額嫩河,放馬奔馳而去。(《蒙古秘史》第24節)

孛端察兒離開哥哥們後,在巴勒諄阿刺勒這地方住下。他捉了一隻黃鷹雛鳥,自此打獵養活自己,將黃鷹養大後,他就放黃鷹放出去。由此可見,孛端察兒並不愚笨。

春天到了,在野鴨來的季節,孛端察兒把他的黃鷹餓著放出去,捉來野鴨和雁,掛在枯樹上,枯樹都臭了。(《蒙古秘史》第27節)
p.s這也是本人很喜歡秘史敘述的一個段落,枯樹都臭了,表示他獵了太多吃不完,是個很棒的獵人。

後來他居住的地方來了一些人民,孛端察兒和他們和平共處,白天他放黃鷹出去,晚上去這些人裡頭要酸馬奶子吃,人們和他要黃鷹,他也不給,「那些百姓沒有問孛端察兒是誰,屬於何族,是幹什麼的;孛端察兒也沒有問那些百姓是什麼百姓,彼此往來。」

有一天,孛端察兒的哥哥沿著額嫩河找傻弟弟來了,孛端察兒沒有和百姓們道別,就跟著哥哥策馬放著小跑回去。在沿途上,孛端察兒一邊策馬小跑,一邊跟哥哥說:「哥哥!哥哥!身子有頭,衣裳有領才好吧!」

起初他哥哥沒理他,反正他是個傻弟,但孛端察兒不斷喊著同一句話,使哥哥終於把馬調了頭,問他:「方才你也這麼說,是要講什麼啊?」

於是孛端察兒說:「剛才在統格黎克小河那裡的百姓,是沒有大小好歹,不分頭蹄,沒有頭腦管束,容易對付的百姓。我們去擄掠他們吧!」(《蒙古秘史》第35節)

就這樣,孛端察兒獻計,回到他們兄弟的營盤,以孛端察兒為前鋒,果然回去統格黎克小河擄掠了那些無人管束的百姓,有了人煙牲畜,自此五個兄弟各自成一氏族,孛端察兒這支便是孛兒只斤氏,也就是鐵木真的氏族。

這就是噯噯內含光的,孛端察兒的故事。魏澤福說推測達達勒這個地方與孛端察兒有關,或許達達勒正是五兄弟的的營盤所在。蒙古族上古時期原本是住在西伯利亞森林區的民族,其後沿著額嫩河往南遷徙,這個故事也看出了這個遷徙的趨勢。

探險隊所遇到的達達勒老人,他家世代看守的,說不定並不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地,而是孛端察兒,這位孛兒只斤氏的先祖的營盤。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2012 蒙古國紀行(7) ---- Deluun Boldog 迭里溫‧孤山

大概是前一天晚上伏特加有點兒喝太多,今天一早被韓國人叫醒,頭有點痛。

                                      
這就是我們住的成吉思汗營地....因為被韓國人包下來了,所以掛了面韓國國旗

右邊數過來第四個,就是我住的蒙古包

韓國人清晨五點多就爬起來,拿著擴音器大聲廣播,然後150個韓國人就跑出來在草地上做早操.....我們得在這個營地住兩個晚上,兩天的清晨都是這樣被叫醒的。

韓國人佔據了整個餐廳用早餐,我一早被叫醒又睡不著,營地後面就是額嫩河,清晨六點半我到額嫩河畔走走。


秘史裡說,額嫩河畔是也速該的舊營盤,訶額倫母子被泰亦斥兀惕人遺棄後,她們留在額嫩河畔,鐵木真和弟弟們就在額嫩河畔捉魚,回家孝敬母親。我們一路走來,覺得他們母子,或說是也速該,選了個牧草最豐美的地方養育她的兒子們。

今天的行程,是要去找鐵木真的出生地:Deluun Boldog,也就是「迭里溫‧孤山」。Deluun是內臟的名字,我們的領隊Munya不會翻譯;boldog 是平原上突然凸出來的山,杜蘊慈和黃惠玲翻譯成「孤山」是很詩意的名字。
關於迭里溫孤山在哪,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就在我們所著的成吉思汗營地後面,其二是在靠近俄羅斯邊界的達達勒。我們今天的行程,是要渡過額嫩河,先到達達勒的迭里溫孤山,那裡有個成吉思汗出生地紀念碑。

等韓國人個個騎馬離開營地,我們才用早餐,吃飽出發,我們渡過了額嫩河~


雖然我們在肯特省沿途,車子不斷很勇健地駛過小河,額嫩河也不是河面最廣的,但還是太深了,因此必須靠這樣的駁船,駁船上有條鋼索慢慢拉,就這樣把我們連人帶車拉過河....

過了額嫩河前往達達勒的路上,沿途看到的草原都是一望無際的,連蒙古包都很少看到。

這在我們一路過來挺少見的,走了好一陣子都沒看到蒙古包,地形起伏不大,也沒看到什麼牛羊,且車子開了很久還沒到達達勒~終於,我們路過了一個美麗的樹林,Ganaa說可以停下來讓我們上廁所--當然,森林很多遮蔽咩,憋超久的....


從樹林可以遠眺達達勒鎮

我們在樹林小憩了一下,大家在林子穿梭,一方面找廁所,一方面這片樹林是這幾天來很少看到的樹林,Louiz說這是樺樹。我問Ganaa我們從營地到這裡到底有多遠?Ganaa在地上寫了個數字:140km。我的媽呀.....怪不得開超久~

其實,那時我們並不知道達達勒在俄羅斯邊境,是我們回來展開地圖,才發線原來這個地方其實已經很靠近俄羅斯了,怪不得沿途沒看到什麼蒙古包,連鎮上的建築都是木造的,感覺就像西伯利亞邊緣的森林。

這裡是達達勒,房子全是木造的,跟我們在蒙古其他地方看到的建築氛圍很不一樣

來到這個鎮,重點之一是成吉思汗的紀念碑,這紀念碑很奇怪,它居然座落在某個私人度假村裡頭,度假村的木牆上用英文寫著「私人財產請勿進入」,我們霸氣的Munya哪管這麼多,領著我們就翻過欄杆走進去,她說,這紀念碑應該是公共財,怎麼可以度假村自己用圍牆圍起來?!
達達勒的成吉思汗出生地紀念碑

擅闖私人土地之後看到的紀念碑,上頭的成吉思汗用了一種我們覺得在蒙古的各種成吉思汗造像裡,很不尋常的姿勢站立著:一手插著腰,一手自然垂下。Munya以向敖包頂禮的方式,順時鐘繞著紀念碑一圈。

因為這個紀念碑是近代建的,也沒什麼考古意義,更不是在我們要找的迭里溫孤山上,所以我們興趣不是很大,只是紀念碑正對著一片美麗的湖,雖然不知道是什麼湖,但我還是受它吸引走到湖邊。
達達勒成吉思汗紀念碑前不知名的湖

回到車上,Munya還在抱怨紀念碑被私人圍起來的事,到了鎮上Munya下車買香菸,看到當地人繼續抱怨,當地人說,他也覺得不該這樣圍起來,因為那是屬於蒙古人民的公共設施。

又往前行,這次我們要去的是鐵木真出生地的說法之一:達達勒的迭里溫孤山。

到了這個地方,老實說我覺得有點沒fu,因為這個地方並不是「平原上凸起的小山」,而是好幾個小山頭連綿在一起,山頭上有一個很大的敖包,那正是訶額倫產下鐵木真的迭里溫‧孤山。
 Munya說,這個地方很有靈氣~要把鞋子脫下來,「接受一下天地的能量」我意思意思地把鞋子脫了,穿個襪子坐著,一回頭發線大家都跟我做差不多的事,只有Yvonne真把襪子脫了
 這就是Delumn Boldog,達達勒的 迭里溫‧孤山眼前這片草原,就是訶額倫採雪絨花的地方
達達勒迭里溫孤山上的敖包

秘史上說,訶額倫在額嫩河旁的迭里溫孤山,生下了鐵木真,據說當時訶額倫正在採雪絨花,因為雪絨花的絨毛可以作為生火的燃料。生產的同時,父親也速該正在和塔塔兒部打仗,俘虜了個叫鐵木真‧兀格的人回來,因此也速該將他新生的兒子取名為鐵木真。

秘史第60節描述了鐵木真兄弟的歲數,是我很喜歡的一節,每次我跟人家說我覺得秘史很好看,就拿這節出來做例子~

也速該‧把阿禿兒的訶額倫夫人生了鐵木真、合撒兒、合赤溫、鐵木格這四個兒子,一個名叫鐵木侖的女兒。鐵木真九歲的時候,拙斥‧合撒兒七歲,合赤溫‧額勒赤五歲,鐵木格‧斡惕赤斤正是一個三歲的小老虎鐵木侖還在搖籃之中。

三歲確實是小老虎的年紀,呵呵。

好,回到迭里溫孤山。其實達達勒的這個孤山,並沒有靠近額嫩河,從前面大家可以看出來,我們從額嫩河畔開到達達勒開了半天的車程,距司機說差了100多公里遠,靠近俄羅斯國界了,秘史說訶額倫在額嫩河畔的孤山生下鐵木真,難道是額嫩河改道過了嗎??也速該的營盤,究竟在哪呢?

由於達達勒實在太遠了,我們必須先回程,明天再去另一個迭里溫孤山,那個孤山就在我們住宿點不到5公里的地方。



=============================孤山孤山你在哪分隔線=======================

今天是8/15,是我們回烏蘭巴托的日子。但我們還有一個任務沒有完成:另一個迭里溫孤山。
Munya一開始就說自己不是專業導遊,但她人脈非常廣,今天早上她找來了營地的老闆,為我們介紹尋找迭里溫孤山的故事。老闆並不會說英文,由Munya翻譯。
這位營地的老闆指著營地後方的一座不起眼的山丘,告訴我們,那才是真正的成吉思汗出生地,達達勒的是假的!  XD
看到了嗎?遠方蒙古包後面,有一個草綠色、平緩的山,那就是說法二的迭里溫孤山

營地老闆說,雖然大家都想說自己的家鄉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地,但只有賓德爾(我們所住的營地地名)的迭里溫孤山,是被學界和普遍蒙古人民認為真正的成吉思汗出生地。他娓娓道來尋找迭里溫孤山的故事。
說故事的賓德爾營地老闆,最近這幾天他很忙,因為有150個韓國人在他的營地跑來跑去:p

上世紀70年代,那時的外蒙古想慶祝成吉思汗誕辰N百週年,外蒙古接受俄羅斯的協助,組成一個探險隊,準備尋找成吉思汗的出生地--迭里溫孤山。因為大家都知道額嫩河畔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地,所以探險隊便沿著額嫩河上溯。事實上,額嫩河畔唯一地名叫"Deluun Boldog"的地點,就在賓德爾的這座小山丘。只不過,探險隊在路途中,遇到了一個老人,老人向探險隊說著自己家族世代看守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因此他知道出生地的秘密。探險隊便跟著這個老人走,老人帶著他們到了達達勒。

當然,探險隊都是學者,大家也不是傻瓜。回去之後探險隊發表了一篇很長的報告,大意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地有兩個可能,一個是額嫩河畔賓德爾,一個是在達達勒。當時政府有組成一個類似處理慶祝誕辰相關活動的委員會,大家在會議上討論著,大家都對探險報告沒什麼意見,只有其中一名委員十分堅持要分出個高下,並且他認為一定是達達勒的那個。於是,政府將紀念碑設立在達達勒,宣布達達勒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地。

營地老闆說,90年代初期蒙古國獨立後,有許多歷史和考古學者投入清理蒙古歷史的工作,其中在共產黨年代就開始管理文獻的蘇赫巴托教授(Jack Weatherford 的書屢屢提到他),也認為真正的出生地應該在賓德爾,他舉出了許多證據,其中兩項被認為最有力的如下:

1. 沿著額嫩河,只有賓德爾的這個地方有自古以來被稱為 Deluun Boldog的這座山,且這座山  看起來也最符合文獻上關於山外形的記載。

2. 文獻中曾經記載,鐵木真到額嫩河畔捉魚,他出發前在家中燒了水,等他捉魚回來,水就滾了,表示鐵木真的身手非常好。而達達勒距離額嫩河有百里之遙,哪可能等他回來剛好水燒開了?

關於第一項迭里溫孤山的外形,我知道重點在於Deluun,所以我又問了一次Deluun到底是哪一個內臟?是人有的內臟嗎?Munya回答有的,指了上腹部靠近肋骨的位置,但Munya說她不會翻譯,說那是「當它生病的時候你沒有感覺,等到真的有感覺的時候你已經快完蛋了」的那個內臟,聽起來是個很奸詐的臟器。=.=
好吧,我終於要翻書了~《迭里溫孤山》一書說,Deluun是牛的脾藏。

營地老闆帶著很可惜的語氣告訴我們,因為70年代那次的疏失,使蒙古國人民" suffer by a lie",這幾年賓德爾當地政府一直想爭取在賓德爾的迭里溫孤山也設立紀念碑,但目前還沒成功,外國人還是以為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在達達勒。此外,由於蒙古人很重視河川和草原的環境保育,因此他們有垃圾就往山上丟,這座小小的孤山也成為大眾丟垃圾的對象。營地老闆說,賓德爾政府花了很多力氣,在維持這個孤山的整潔。

老闆說完了故事,告訴我們他的營地還有很多事情要忙,有好多卡車韓國人在那兒,希望我們可以在賓德爾這座孤山多待一會兒。於是我們開車上了這座孤山。

 迭里溫孤山前,策馬渡河的青年牧民,後方電線杆處草綠色的緩坡就是迭里溫孤山
 迭里溫孤山山頂上,仍然豎立了一座類似九尾纛旗的東西
Louiz步下孤山的緩丘,這個畫面讓你想起訶額倫母親嗎?
樹林的位置就是額嫩河畔。如果這裡真是也速該的舊營盤,那麼少年鐵木真便是在這個草原來回奔馳,牧著九匹銀合色的騸馬,去額嫩河抓魚回去孝敬訶額倫母親
而這裡,孤山的山腳,就是訶額倫採著雪絨花的地方。她腹痛難耐地坐了下來,她的丈夫不在身邊,在石頭堆的中間她生下了鐵木真,秘史說那是一個手裡握著髀石大小血塊的嬰兒

就在這座孤山的背面,就是白湖(Tsagaan),秘史說成吉思汗在「額嫩河源頭」召開忽里臺大會,人們說便是這個地方。
 白湖畔的牛群,牛是我這次來蒙古愛上的動物,他們緩緩的,很可愛~
白湖,草綠色的緩坡就是迭里溫孤山

不過,秘史並沒有說是在一個湖畔舉行這場盛會。只說是「額嫩河源頭」。但在這個湖畔的大草原要聚集這麼多人,其實也是很合理的事情。杜蘊慈的書記載了一個白湖畔老人家說的故事:別勒古台,成吉思汗營裡的大力士,他的親哥哥被成吉思汗和合撒兒殺了。當忽里臺大會在此召開的時候,別勒古台一時興起,把一統千斤重的酸馬奶倒進湖裡,從此以後這個湖就變成白色的了,被稱為白湖。

在白湖不遠處,豎立了一個成吉思汗忽里臺大會的碑。
Munya在這裡說了一個有趣的事:「你們知道蒙古的成吉思汗像來自臺灣嗎?」她說,蒙古國剛獨立的時候,政府召集許多學者、畫家,想根據文獻的記載,描繪出成吉思汗的人像,那時非常多徵件活動,許多人憑藉著文獻的記載投稿。到最後,蒙古人發現成吉思汗的像,藏在台灣故宮:「你們臺灣人拿走了我們蒙古人的國寶。」Munya開玩笑地說。自從臺灣故宮將成吉思汗、以及其他蒙元時代重要人物的頭像給了蒙古國,許多各地的紀念碑紛紛將各種不同的頭像改成臺灣版的這個,包括白湖畔的這個紀念碑。「我們是在保護它們。」我開玩笑地回敬Munya,明知道是個帝國主義藉口,「英國人也這麼說。」大頭幫Munya回嘴,果然馬上被打槍  XD

那些個民族恩怨,歷史情仇,這麼多人流了血,拋妻喪子,這塊草原看得一清二楚,這塊天地依舊輪轉。多年後,我們這裡有蒙古人、臺灣人和中國人,居然聚集在一起,在這塊鐵木真奔馳過的的草地上,我很珍惜這個緣分。